
科学桥邀请了中金资本吴凯从资本方角度来谈一谈在当今全球新冠疫情大流行的大环境下,中金的投资策略会有哪些变化?以及在生物医药这个行业,资本方有哪些投资偏好?
科学桥:目前不论是中美贸易战,还是全球新冠疫情大流行,中金的投资策略有什么变化?
吴凯:从大的原则来说,无论是我所在的中金智德团队,还是中金资本,整个的投资布局和方向并没有大的本质性的变化,因为从投资的角度来看,更多考虑的还是投资人长期的一个策略和方向。
受疫情的影响,投资市场短期可能会有一个大的冲击,但是从中长期来看,并不改变所有中长期的格局。
我们投资的原则也没有大的改变,我们仍然是看中如下类型的公司:
一、公司本身有实际的技术壁垒,硬科技属性的这类公司。
二、长期在特定赛道,有具体的市场需求的公司。比如生物医疗类,有能解决具体的临床需求的公司。 简单说来,我们投资偏好的是有技术壁垒,有市场需求的公司。
三、除了标的本身的资质,我们还看中中金公司能赋予标的什么样的资源,也就是说与标的公司之间有资源的协同和对接的,也是我们投资的偏好。
中金现在作为一个长期投资优质标的的一个机构,我们希望能找到一些机构是跟我们所拥有的资源是有协同作用,比如中金资本投入之后,可以在拓展客户,以及产业链上下游的衔接,包括在一些技术和人员上有一定的协助作用的协同公司,我们也是很看好的。
所以总的来说,疫情对我们影响不大,原本的投资方向和策略也是从公司的本质出发,也不会有大的变化。唯一可能变化的是短期整个资金链会有些影响,因为不管是国家层面也好,从我们LP层面来看,大家手上的资金都可能会有些紧张。在这样的情况下,可能会一定程度影响整个一级市场资金的募集,对于下游的投资来说,大家对资金的投资也会更谨慎,所以整体的节奏保持不变的情况下,可能会比之前略有放缓。
科学桥:疫情来临后,未来在生物医药板块的投资大逻辑发生了什么变化?
吴凯:生物医药类的投资逻辑还是比较纯粹的,第一是从技术上来说,选择团队时,一般会选择已经有海外权威的学术地位的团队,已经在做或者大家关注的赛道,我们不太可能会选择还在很早期的项目,比如还处于基础研究阶段,还没成熟的这么一个赛道。第二是会选择大的品类,不远是单独的管线还是几个管线加起来市场比较大,都可以。我们偏向于选择有比较大的临床应用的场景和市场的。第三会选择报证,或者龙头企业。
生物医药领域跟我们投资人对传统意义上的成熟项目的定义不太一样。像我们做上市的君实,复宏汉霖,这些公司即使到了成熟阶段,都还没有收入。所以,对于生物医药的投资是一个单独来划分的领域。像生物医药企业进入临床Ⅱ、Ⅲ期,我们可能觉得就已经是属于比较偏中后期的项目了,往往是到了临床Ⅲ期,快拿批证的时候,都可以到IPO阶段了,就有可能是Pre-IPO轮了。在这个赛道里面,我们以前投的比较少,但是这两年新药的项目我们关注的越来越多,中金资本去年年底到今年初,成立了中金启德,是专门用于投资新药的一个专业化的基金。
所以对于生物医药这个赛道,定义可能不完全一样,不是以收入和规模来衡量,更多的是以品类的报证,品类的状态来看的,所以这个赛道我们也会投一些产品已经进入临床中后期的一些成熟性的项目。第一是已经进入临床Ⅱ、Ⅲ期的项目,从技术角度来看肯定是没问题的,并且已经通过临床安全性测试,数据爬坡也显示出一定的临床效果。第二看相对位置,我们往往会投特定品种,特定大赛道里面,报证最靠前的那几家,头名或者是前三名。生物医药的投资逻辑整体来说,跟我上面所讲其他项目的投资逻辑差不多,但是从财务属性来看,会差很多。像我们之前投过的蚂蚁金服,我们投资的时候是已经有一定体量的利润,估值也到了一定体量。但是生物医药企业的估值会高一些,但是它本身从财务的收入和利润角度是没有体现的。
科学桥:中金资本对生物医药公司的估值方法有哪些?
吴凯:我们一般是用两种估值方法。一是传统的估值法DCF现金流贴现法,这个跟其他传统模型是一样的。对生物医药的估值可能更多的是结合公司的研发管线,然后是各个管线的销售预测曲线,到了一定阶段,未来可能随着竞争或者仿制药的出现,收入会下滑。我们会根据不同的药品出来的年份对他的未来收入做一个猜测,包括对未来整个现金流的回流情况做个预测,然后对所有品种的现金流做一个贴现,当然还要算上成功率,因为不是所有管线的新药都会成功,大概会有一个估值,就是传统的现金流贴现法(DCF估值)。 第二个是随着越来越多的新药公司走向二级市场,市场上也有可比公司,根据可比公司的估值情况,再加上我们自己做的现金流贴现模型的结果,综合考虑后给出一个合理的估值。
科学桥:就中金资本的投资偏好来说,倾向于投资一些偏成熟的项目,偏早期的项目你们会看中吗?
吴凯:从中金资本往期的投资来看,传统意义上可能我们投资的中后期项目相对多一些。市场上也普遍觉得中金资本主要投资后期的一些不管是独角兽企业还是赛道内的龙头企业,的确这一类标的肯定是我们惯常最喜欢的,也是我们最常投资的。其他团队我不好说,就从中金智德来说,我们自己的基金布局还是有一定的侧重的,比如我们有一个中后期的中金并购基金,主要是以中后期的PE类的投资为主。但是同时我们还有两期的中金新兴产业基金,相比并购基金,我们新兴产业基金投资的标的就会略偏前。
但是这个偏前也是相对的,一,标的公司整个的技术和产品是成熟的,它已经不是处于单纯产品的研发或技术阶段。二、市场的竞争的优势已经体现出来了,不是说已经达到完全垄断的阶段,但是在特定的细分领域,它已经做到了行业前三,或者龙头的位置。在这样的前提下,我们会把这些相对而言比我们并购基金标的小一些的企业放在新兴产业去投资。我们称之为过了VC阶段,但还没有真正到达Pre-IPO或PE阶段的这样的标的公司我们也会投一些。
对于一些特定的标的,我们也会投资一些稍微偏早期的标的,比如最近我们在跟苏州科技局一起牵头,想做一些更早期项目的孵化。这些基金规模本身不大,当然也在募集中,这个基金未来的目标可能就会投资一些技术已经成熟,但市场还在拓展的更早期一些的项目。
所以,从我们现在整个存量或者现状来看,我们还是以中后期的项目投资为主,当然跟本身投资人背景和资金属性也有关系,我们也在尝试做一些早期项目的投资。
科学桥:在中金长期的投资经验来看,一个成功的生物医药公司最合适的核心成员组成是怎么样的?你们比较看中初创公司的哪些方面?
吴凯:对于生物医药行业来说,好的团队非常重要。下面我们从三个阶段来分析:
一:从0-1的阶段:
对于一个创业团队来说,开始我们最关心的是核心的科学家,特别是公司的一把手,他的个人履历,他的科研背景,对我们来说是零到一的变化,带头人是非常重要的。如果带头人没有很扎实的技术背景,那么从零到一这个过程是不可能实现的。
二、从1-100的阶段:
技术是过硬的,我们关心的就是销售团队了,因为很多时候,产品好和销售好是两个概念。当一个生物医药企业到了一定规模之后,他需要匹配好的销售,帮助他开拓市场,推广入院,谈入医保。这些事情可能都不是传统科学家出身的人能做的。需要大的药企的销售团队来完成。
三、从100到无穷大:
另外是从一百到无穷大的是什么呢?是整个团队是不是有一个平台化的思维和行业的整合能力。大部分的生物医药公司未来会归类到产品公司,就是说他会在特定的品类和产品上很成功。但是你看看海外不一样,海外真正能称得上制药公司的,像辉瑞、罗氏、默克尔这种,这类公司叫做真正的制药公司,他们和现在的生物创新药公司不一样,它不关注一个品种,它是有一个体系化的建设,品牌,销售渠道。对于这类公司来说,未来他要做的事就是小药厂做新药研发,研发成果比较成熟,大的药厂就把他买进来,做收购。其实大的药企创新性研发已经不多了,主要是靠并购小的创新性企业。
所以这个时候我们所谓的从一百到无穷大,要做成不仅仅是单一产品,而是一个平台化的药企, 就很考验团队能力。而且在生物医药公司的不同阶段,团队要求是分不同层次的。整体来说,前期的项目,我们看中的是创始人本身的科研技术,我们是不考虑他是不是有商业化的运作能力,也就是说,我们一开始最关心的是它能不能从零到一的过程。对于后期来说,就要看创始人是不是个复合型人才。就像我们在参加一些路演的时候就可以看出来,有些技术背景很强的科学家,跟我们这些非技术出身的投资人,会表达的比较艰涩,那他就是很擅长讲技术,但是他缺乏把公司的投资故事逻辑讲得很清楚。有些科学家就会用通俗易懂的方式,循循善诱的告诉你他的技术,以及他的市场是什么。这样的科学家,我们就说他不仅是技术过硬,还有很好的商业思维。这样的人就是两方面兼具的,当然这种复合型人才比较少见。
科学桥:对于初创公司来说,会经历一个死亡之谷,从中金长期的投资经验来说,初创的生物医药公司一般会“死”在什么地方?
吴凯:第一:技术。技术不过关,临床前的研究数据不好看的,它就死掉了。
第二:融资。生物药跟其他的不一样,为什么生物药最后估值会特别高,创始人股份会特别低,它在前期需要大量砸钱,不管是临床前研究还是临床研究,特别是临床研究,你的资金会越用越多。
所以前期的创业公司,技术和融资能力缺一不可,就算你技术再好,没有融资也是进行不下去。这个时候看这个创始人身边有没有好的资源,或者是像你们科学桥这种科研转化平台,帮他对接到政府资源、资金方。这个还是很关键的。所以想要创业的科学家们,平时可以多认识一些金融机构,比如中金资本,一些大的平台类的金融机构。多去参与一些线下的路演,论坛,多跟投资机构接触,在接触的过程中,你也能了解具体投资人在想什么,以及整个融资环境是怎么样的?整个市场的关注点在哪里?可能你接触了20家或者50家投资机构,你会发现大家身上会有一些共性,这些共性就是市场上的热点。
中金资本运营有限公司(简称:中金资本 CICC Capital) 是中国国际金融股份有限公司 (简称:中金公司 CICC,3908.hk)旗下致力于成为一个拥有完善的中后台管理能力、强大的品牌影响力和出色的融资及投资能力的私募基金管理平台。
中金资本于2017年3月6日正式成立,并于同年12月13日,取得了中国基金业协会的私募基金管理人资格。中金资本作为中金公司唯一的私募股权投资基金业务平台,统一管理中金公司境内外私募投资基金业务。中金资本通过产品、行业、地区等多种维度,不断丰富产品、拓展业务范围。目前中金资本管理的基金类型涵盖政府引导基金、存量经济改革基金、美元母基金、美元股权投资基金、人民币股权投资基金、并购基金、海外基金等。截至2018年底,中金资本整体管理规模超过3000亿元。
吴凯 现任中金资本副总经理。对医疗健康及相关新兴产业投资有深刻理解。亦是国药中金医疗产业基金投委会委员。吴凯毕业于复旦大学,获得管理学学士。此前,曾在美国加州伯克利大学Haas商学院交换学习。
吴凯 于2011年加入中金公司,作为创始团队成员,全程参与了中金智德股权投资管理有限公司设立及运营工作,同时全程参与了中金并购基金,国药中金医疗产业基金的募资、设立及后续运作。
吴凯 参与完成的投资项目包括:东阳光药、普霖强生、爱康国宾、北汽新能源汽车、联影医疗、虎扑体育、深赛尔材料、一脉阳光、中电大数据、嘉驰国际、光云科技等。
后记:
科学桥与中金资本后期会定期举办线下路演活动,可以从资本方角度来给出创业者很好的建议和评判。如果你有好的项目,想要创业,可以关注科学桥公众号。期待您的加入。